一、硬件设备:CPU与GPU的“算力主力军”
早期(2009-2012年)挖矿以通用硬件为主。2009年比特币创世初期,矿工多用家用电脑多核CPU(如Intel酷睿2、AMD速龙)进行哈希运算,每台算力仅几Mhash/s。2011年后显卡挖矿兴起,AMD Radeon HD 5000/6000系列、NVIDIA GTX 400/500系列因流处理器多、并行计算能力强,成为主流设备,单张显卡算力可达100-400Mhash/s。此时尚未出现ASIC专用矿机,硬件高度分散在个人手中。
二、软件系统:连接矿池与矿工的“桥梁”
矿工端需安装轻量级挖矿客户端(如cgminer、PhoenixMiner),通过命令行配置矿池地址、比特币钱包等信息,实现与矿池服务器的连接;矿池端则部署任务分发系统(基于Stratum协议雏形)和收益统计模块,实时接收矿工提交的“份额”(Share,即部分哈希结果),并生成简易网页后台(如Slush Pool的早期界面),显示矿工算力、在线状态及收益明细。
三、参与者:技术爱好者与小型团队
早期矿池参与者以技术爱好者为主,多通过论坛(如Bitcointalk)聚集。个人矿工用闲置设备“兼职挖矿”,三五人组队凑钱购买多张显卡搭建“微型矿场”(通常放置在住宅或小型办公室)。矿池运营方多为开发者社区,如最早的Slush Pool(2010年由程序员Marek Palatinus创建)、BTCGuild(2011年),核心团队负责维护服务器、制定分配规则及解决技术故障。
四、分配机制:PPLNS为主,“按劳分配”原则
矿池通过“分配收益”凝聚算力,早期以PPLNS(Pay Per Last N Shares,按份额付费)为主:矿池将全网算力视为整体,找到区块后,按矿工过去N个有效份额的比例分配比特币,鼓励持续在线参与。部分矿池尝试PPS(Pay Per Share,按付费),提前支付固定收益,但因需承担“区块未出”的风险,采用较少。份额(Share)是核心计量单位,仅当提交的哈希值满足矿池当前难度(低于全网难度)时才算有效。
早期矿池通过“分散硬件+统一软件+按劳分配”的模式,让个人矿工从“孤军奋战、收益不确定”转向“抱团取暖、稳定分成”,成为比特币从“极客玩具”走向“分布式网络”的关键推手。
评论 (463)